4月25日,tyc8722太阳集团城组织全体党员赴呼兰参观了萧红故居,围绕开学之初部署的“三个一”党建工程,举行了新一年第一次党员之旅活动。这是tyc8722太阳集团城系列党组织活动之一,旨在增强党总支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
tyc8722太阳集团城院长、党总支书记陈坤带队,学院三十余位教职工共同参观了萧红故居,聆听了讲解员生动有趣,富有历史感的讲解。萧红陈列展览面积计152平方米。内容以纪念萧红、评介萧红生平为中心。有萧红的著作、遗物、生活照片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中外名人赞美怀念萧红的书画作品、传记、小说和评论文章等,计456件。萧红故居收藏文物500多件,有中外名人的墨宝460幅,也有呼兰历史文化的文物。萧红纪念馆设有"呼兰河萧红研究会",由馆长任研究会秘书长。几年来共与省市各大专院校、文化科研究单位举办萧红学术研究讨论会,收集萧红研究论文260多篇。全体教职工在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前合影留念。
tyc8722太阳集团城全体教职员工还前往呼兰西岗公园萧红青丝�凭吊这位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从1933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到1941年完成了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萧红在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成了一百万字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精神财富。她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
tyc8722太阳集团城院长、总支书记陈坤认为:本次党建考察活动非常成功,一方面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左翼女作家萧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感同身受一个颠沛流离的弱女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坚持自己的梦想,笔耕不辍,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在弥留之际依然勉励后人续写她的半部“红楼”的感人经历与情怀,这种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值得思考,学习。另一方面,tyc8722太阳集团城的党建活动是团结广大党员,互相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对凝聚人心,团结共进,增进友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tyc8722太阳集团城院长助理杨志刚认为: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能为广大党员教师提供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和责任;同时作为“萧乡”的一分子,能够有“文学洛神”这样的老乡感到自豪。在中国饱尝苦难的年代,呼兰人民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争扎通过萧红的作品给予了深刻的表达,通过此次参观活动我们对萧红又多一份敬仰之情,对奋起抗争的人民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感。
tyc8722太阳集团城院办支部书记原波认为:纵观萧红短暂然而传奇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但光彩照人。她的一生可谓是不幸中的不幸。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她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形势与政策联合支部书记王国学即兴说出十六字:文化战场,小小红军。冰城才女,精神永存。
思想政治教育系支部书记王景云认为:通过此次考察,更深刻了解了萧红的作品,她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的解读,是在命运多舛的中国一种苦苦抗争的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教书的技能,更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学的素养和鉴赏能力,担当文化传承的重任,希望多多组织此类学习活动。
中国近代史教研中心支部书记梅学霞认为:虽然以前看过萧红的作品,也看过相关的影视剧,但实地参观萧红故居感触更深。作为家乡文化名人,萧红生命短暂,非常令人惋惜。在萧红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优秀作品,对萧红才气和奋争精神十分感佩。我考虑,在我们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中,要把家乡文化名人的内容带进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中心支部书记刘贵占认为:参观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感触颇深。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折射出萧红热爱生活,追求女性自由解放的高尚情怀。她一生短暂,却撰写了百万字的传世之作,震撼了我们的内心。